孩子,有的,自己的,父母,我的
提問: 如何改善兒童的慢悠悠的習慣 問題補充: 我女兒五歲了,可吃飯做事總是很慢,有時連叫十幾句也不反應,尤其是吃飯動作特慢,到現在還要人喂,有時一吃就要四十來分鐘,叫一句她嘴巴動一下,不然就不嚼,還要邊吃邊看電視,假設關了電視,她就哭,這餐飯就不吃了,即使是教訓了,她也就一二小時好點,過了就又是老習慣.真是傷腦筋. 医师解答: 父母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!但應該講究方式法:

我們班也有幾個慢慢吞吞的女孩,我在與其家長溝通時達成共識——先找到孩子做事情慢的原因,然后再根據孩子的性格、興趣等對癥治療!

1、有的孩子做事情慢,是因為不會做,不具備能力(平時老師家長多注意導)。

2、有的孩子慢是因為好動且注意力不集中(這就需要從培養注意力入手)。

3、有的孩子慢是為了追求完美,對自己作的作事情不滿意,老是重來,(這類孩子首先對她加以肯定,然后在正確引導)

4、有的孩子是對家長或者老師的指令根本沒興趣,所以做起來拖拖拉拉。(如果是這樣,就要先培養孩子的興趣,興趣是最好的老師!)

其實總結為一句話:孩子習慣不是很好!還得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做起

如果以上情況都沒有,那就是習慣不好啊……
比如吃飯,我的孩子從小我就堅持一頓飯絕對不能超過20分鐘。吃飯不準看電視(家長首先以身作則)。
其實,一頓飯吃那么長時間(40分鐘)對身體有害無利!既然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錯,就不凡用鼓勵的語言將孩子的優點延續到家里!
我們家原來也存在奶奶、爸爸偏袒他的行為!為此我專門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——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必須達成共識,否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!
我覺得培養孩子習慣是比較重要的!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;“好習慣受益終身”。
教育孩子的關鍵不是靠我們家長去管理他,而是讓他自己學會管理自己。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,你這個做媽媽的可得多花點心思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哦……

作為媽媽;我在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時候,發現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;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。讓孩子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;有助于他們有序地生活和學習,把家庭同學校的作息制度銜接起來,更有助于他們鍛煉自己的獨立性。

 在充分征求孩子意見的基礎上,我把孩子的作息時間制成表格,貼在了較明顯的地方。每天,孩子做完一件事時,自己在表格上畫一個小標記或貼一張小貼畫,作為對自己的獎勵。在幫助孩子執行時;全家人在對孩子的要求上盡量保持一致,并始終堅持。 
 
  現在;我的兒子已上小學二年級了,他很重視在家時的作息安排。每次放假,他都能獨立地制定出比較合理的作息制度,有規律地學習和生活。 
  我對孩子這種習慣的培養已初步獲得成功;他正將時間觀念逐漸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素養。 

有教育專家指出:人出生后六個月是培養咀嚼能力的關鍵期;八個月是學習分辨大小、多少的關鍵期;2—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表達的第一個關鍵期;2.5—3歲是教育孩子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;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;3—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;4—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;5—6歲是掌握詞匯的關鍵期;9—10歲是由注重后果變化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;3—4年級是紀律發展的關鍵期。可見,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,10歲之前是十分重要的。 
 
  專家指出,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,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,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力。習慣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。孩子的品德結構由四個部分組成:知、情、意、行,從道德知識到道德情感,再到道德意志、道德行動,而習慣屬于道德行動的范疇。 
 
說教并不是教育。許多老師都拿這樣的事作例子,經常有許多父母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講要抓緊、要講效率,但是行動上對孩子并不總是這樣要求。經常有一些老師,一方面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,講話時要說“請”、“”,一方面看到學生作業完成的不好,就一把將作業扔到地上。更有一些父母一邊斥責孩子沒有學習的好習慣,一邊每天在做作業的孩子旁打撲克、搓麻將。還有的父母在家中商量如何欺騙自己的父母,轉身又訓斥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。 
 
因此,如果一種教育只有認識而沒有行為習慣,就是不完全的教育。 

祝孩子健康快樂成長!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ng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