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孩子,家庭,在校,父母,有的
提問: 為何孩子在家跟在幼兒園判若兩人? 問題補充: 我兒子3歲半,從小就非常調皮,話也很多,也滿聰明的,現在上幼兒園2周了,老師說他不愛說話,反應遲鈍,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,總之看上去很呆的樣子。不知是為什么? 医师解答: 有的孩子在家調皮任性、為所欲為不服管教,在校卻文靜守紀、表現較好;有的孩子在家活潑外向,在校卻沉靜內向;有的孩子在家熱情開放,在校卻孤獨自卑…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。目前,在我國的獨生子女中,存在諸如此類的在家在校兩種截然不同表現的孩子較為普遍,只是表現形式不同。

  為什么呢?其實,主要是學校、家庭兩種不同的育人環境所致。孩子在家中備受關愛,到學校后,孩子由家庭的核心變成了學生中的普通一員,失去了特別的關心和照顧,一部分孩子心理調試與平衡能力較差,便出現了這種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異。對此,家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。

  首先,提倡家庭中的平等,讓孩子在家庭中成為普通一員。
  父母若過分溺愛孩子,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眾星捧月的家庭關系,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核心,導致孩子變得自大、自私和任性。因此,父母應改變教育模式,對孩子要愛嚴相濟,通過良好的交流溝通,變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支配地位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的地位。這種平等健康的家庭關系,有利于孩子較快地適應由個體家庭環境向集體環境的過渡。

  其次,多與學校和老師溝通、互動。
  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出現兩種不同的表現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父母與老師的溝通不夠,以致老師和父母彼此都不了解孩子在對方環境中的各種習性和表現。在與老師加強交流溝通的過程中,父母應采取積極態度,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,更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思想、言行和人際關系等等,如發現孩子在校、在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,就應立即與老師配合,努力探尋孩子的兩種不同表現產生的原因,積極地幫助孩子調試心理,使孩子的兩種不同表現接近并最終接軌融合。

  其三,培養孩子的心理調試與平衡能力,幫助孩子度過接軌期。對于表現出自卑、孤僻、抑郁、任性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孩子,父母應積極為孩子創造群體環境,使孩子有條件與同步齡人交往、游戲,以此來培養孩子的集體認同感。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區別對待,該拒絕的應以適當方式加以拒絕,并說明理由,以免孩子產生優越感,養成任性、倔強的習性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ng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